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友天地 · 我和自动... · 正文

我和自动化学院的故事

悠悠北航路浓浓学院情——王少萍

2014-10-24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少萍

今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60周年院庆,接到院庆办公室的来信,心里很激动,真的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写点什么,表述一下我对北航及自动化学院的深厚感情。

1984年的91日,我懵懵懂懂地走进被农田环绕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当时的4331班学习(图14331班五朵金花),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在后来的30年以至于一辈子将在她的怀抱中不断成长,成熟并成就自己。我吸取过她的乳汁,我也尽自己所能回馈她,用自己的点滴努力使我们的母亲更有魅力更有光彩。

20世纪80年代能够进入北航的大学生绝对是一群中国的佼佼者,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最好的师资条件,国家给了我们最好的物质条件(不交学费,有助学金还可以勤工俭学)。韩於羹老师的高等数学课绝对是一道盛宴,满腹经纶、妙语连珠的授课,让下面黑压压200多人欢声笑语不断。虽记不得哪位老师主讲,但当时极为珍贵的“音乐欣赏课”绝对是北航工科生的最爱,周三晚的主347爆棚的空前盛况令我一生难以忘怀。当时的我们都是怀揣着“好好学习努力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大理想进入大学的,每个人都勤奋努力,不甘落后。绿园里到处是晨读的学生,课后老师周围围满了勤学好问的学生,进入实验室简直就像进入科学圣殿般流连忘返,北航通宵教室永远是北航学生晚上最抢手的自习室(主125、主243和主347)。当时的学生没有多少诱惑,心里非常平静,学习是我们唯一且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因为心里知道这是祖国的希望,也是父母的期望。

当然,当时的文化生活还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记得入校当天就被选拔为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的天安门集体舞方队,在师兄师姐们的指导下苦练一个月,就在神圣的天安门广场上热情奔放地跳舞,那是何等的自豪和骄傲,妈妈在电视上看到我的镜头都兴奋不已。每到周末,食堂和主楼大厅的临时交谊舞场上就想起欢乐的交谊舞曲,那些极具勇气又不怕被踩脚的人或是特别想收获些小惊喜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奔向“舞池”,每当音乐响起时也总能将我的舞瘾勾起,不自觉地从教室移动到简陋的舞厅。十一国庆节,我们会骑上简陋的二手车到北京的十三陵、香山甚至十渡游玩(图2是我们到稻香湖游玩的合影),一路上欢歌笑语,根本不介意随时要修理这些滴滴当当乱响的破自行车。节假日我们还会到附近的部队或高校,与战士们和其他院校的同学们联谊(图3是我们到空军某部队联谊的合影)。每到元旦,班主任会贡献出他们家的煤气罐和锅碗瓢盆,我们会笨手笨脚地剁馅和面,包通宵的饺子,畅聊美好的未来。

还记得当时学校的条件是简陋的,男生住在5号宿舍楼,每8人一间,女生住在北航最中心13宿舍楼,每6人一间。主楼绘图室资源很紧张,因此一拨儿画完需要背着“丁字尺”拿着半成图离开,换另一拨儿绘图。每到夏天大雨来临时,到六号楼的路就变成了水塘,我们便踩着齐膝深的雨水到六号楼上自习。但当时环境却是极安全的,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书包放在自习室,不用担心会丢失。学生们是极其友爱的,不管同学得多重的病,全部是由同学照顾的,我记得我们班冷浩岩得了肺结核,在温泉医院住了3个月,都是同学们轮流照顾的。

当四年级进入本科毕设时,我们悉数有机会跟着当时的大教授做毕业设计,我毕设的导师是李沛琼教授,他当时是303教研室主任。每天导师们与我们一起讨论方案和算法,一起做实验,一起讨论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当时的训练为我们同学们毕业后马上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8年7月,我结束了北航的大学4年的学习获得了学士学位,马上考入北航自动化学院(当时的自动控制系)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攻读硕士的人数非常少,一般一个本科班也只有2-3名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我们学院一年招收40名左右的研究生,且有一半是在职考取的学生(图4303当时8研究生和部分导师合影)。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少,记得当时导师们对研究生是极其重视和极力栽培的。当我刚刚结束课程,就有机会与韩西生老师、李沛琼老师、周元均老师和石景坡老师一起去成都做NAMPNASA的项目,那是我国歼十的攻关项目,仅仅一个学期,我就对科研和型号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1991年1月,我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本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当年整个学院的博士生只有5名,导师分别是王占林教授、张洪钺教授、陈宗基教授、王行仁教授(图5是当时303王占林所有的4个博士生)。当时的博士论文是要求极其严格的,我每年要有1-3个月独自一人在贵阳修文501厂做实验,处理数据,并与工人师傅们探讨方案、试验和算法改进。当时的501厂建在山里,整个招待所里常常只有我一个人住,但厂里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却对我一个博士生非常照顾和关心,让我倍感温暖。在艰苦但充实的3年博士生涯中,我从我的导师王占林教授和李沛琼教授那里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从501厂的师傅们身上学会了如何试验研究的途径。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我还担任SY2031SY2032班辅导员,让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担当给每位研究生找带薪包住的实习地点,在沧州管理和照顾分布在30多个单位的50位研究生人,使我终身受益。

1994年5月,我博士答辩后如愿留在自动化学院做了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开始是艰难的,但有北航自动化学院给我的能力,我很快适应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我在课程讲授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分组研讨和轮讲答辩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内在动力,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和缜密清晰的表达能力。高等教育之本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挑战权威开启一扇门或一扇窗。我通过开设以前沿科研成果为主线的专业导论课、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于导师制的学生科研规划,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路。我连续担任本科生“冯如杯”指导教师近10年,从学生参研项目的选题、方案设计、加工工艺控制、到系统试验调试必环环把控,按照学生自身的优势组织项目,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造,培养出多项“冯如杯”一等奖和“挑战杯”一等奖的作品。看到学生们丰硕的科技成果,我觉得做一名教师无比自豪和欣慰。

我觉得大学就像一本书,大学教师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和科研潜力的钥匙,我们的学生是满怀期望、满怀理想和满怀抱负来到北航的,我们教师都应该为成就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付出自己的努力,成为他们成功的助推器。我尽我所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好国际视野,邀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到北航为我们的学生开设课程和讲座,积极创造条件让我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交换,每年主持顶级国际会议为学生和老师搭建近距离认识大师和与学术名流面对面的平台,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更多认识世界更好地把握学术前沿。在我2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培养的学生已有5名获得了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我的研究生已有10余名在国外著名大学进行了为期1年的交换学习,培养出的研究生有航空航天研究院的主任设计师、有局级科研管理干部、有在科研工作中颇有造诣的年轻学者,有中国最年轻的A380机长,也有在华尔街上叱咤风云的金融才子。

回顾我30年北航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我一路从本科、硕士、博士到成为北航的一名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北航的文化,亲历了北航自动化的精神。我对北航对自动化学院充满了感激之情,是北航和自动化学院给了我知识、给了我能力和给了我回馈社会的机会,也是北航自动化给了我多项荣誉,使我成为本领域略有影响的人。在北航自动化学院60华诞到来之际,作为北航人,我衷心地祝愿北航自动化学院越来越好,我们优秀的学生越来越有出息,我们的学科实力越来越强,我们的飞天艺术越来越辉煌。

当我从新主楼看着原六号楼原址上拔地而起宏伟大气的致真大厦,我能够看到北航自动化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育人才,淡泊名利、不急不躁,潜心学术和科学,不断探索和创新,直面历史担当的身影。此时此刻,我想对北航自动化学院说:生日快乐,我坚信北航自动化严谨、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将使北航自动化的明天更美好!

 

 

                                 北航自动化永远的孩子   王少萍

2014年516


1 4331班的五朵金花(胡克键、刘向、王薇、綦辉、王少萍)(1984年)


2   4331班部分同学到骑车到稻香湖公园(1985年)

 


3 4331班同学到空军某部队联谊(1986年)


4 1991303的所有研究生(唐宏昌、张宏宇,吴志勇,王少萍,流向、徐彬、崔金宝等8为研究生)和部分导师(李培滋、刘长年、姚一平、徐巧宝、裘立华和冯亚昌)


5 1992303所有的博士生(石立、王艺兵,饶兰,王少萍)和姚一平老师合影

关闭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