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友天地 · 我和自动... · 正文

我和自动化学院的故事

我与原308教研室的老师们——邱红专

2014-10-24  

1992届毕业生邱红专


我于1978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当别人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却收到一封来自北京航空学院招生办公室的信,信的内容是询问我本人是否愿意到北航电子及机械基础专科班学习,学制两年,毕业后可留校在实验室工作。当时我的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对我说若能留在大学工作很好,可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就到北航来读书了。两年后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北航三系(即自动控制系,是现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我们那一届毕业生中共有8名同学被分配到三系。记得来报到的那天上午,我们8名同学一起来到了6号楼四层的系行政办公室,系领导宣布了我们8人将要去的具体单位,我被分配到308教研室,到系行政办公室接我的是沈程智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308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

沈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将我领到6号楼一层的一间实验室,在实验室见到了王甫老师和杨慧华老师。当时他们给我在实验室临时安排了一个位置,并说以后会领到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果然,几天后接到系行政办公室的通知,让我去后勤部门领取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但现在许多新来的教师,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些最基本的办公条件。而那张桌子和那把椅子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在6号楼工作的时期,直到我们搬进新主楼时才被淘汰。

上班的第一天下午,我见到了教研室主任孟宪仲老师,他个子不高,人很和蔼。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的个人经历,并向我介绍了308教研室的情况,还对我的工作给出了具体的安排。当时三系的每个教研室都有一个实验室,我们教研室的实验室主要是承担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实验,还有少量的研究生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实验,当时分配给我的工作任务是参加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孟老师希望我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有问题要虚心向老同志请教。

当时我们实验室的人不多,除了我之外,还有王甫和杨惠华两位老师,实验室主任由主管科研的教研室副主任宋子善老师兼任,日常的管理工作则由实验室副主任王甫老师负责。在王甫老师的管理下,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可以说是井井有条。我来实验室第一天的感觉就是实验室布置的很整洁。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设备并不先进,但所有设备摆放得很整齐。几乎每天都要拖地和擦桌子。王甫老师在每次拖完地后,还要拿着一把镊子,将地上遗漏的纸屑等细小的脏物一个一个地夹起来。在没有实验课时总是用一种天蓝色的布将每个实验桌上的仪器都盖起来。当时实验室的器材是由杨惠华老师负责管理,我来之后王甫老师就让我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在每个学期末我都要与杨慧华老师一起将设备和器材清点一遍,做到账物卡相符。后来又调来一位乔军老师,实验室的几位老师均比我年长,在工作中他们都给予我许多帮助。

王甫老师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我工作的初期,他不但教会我如何使用各种仪器,还详细地给我讲解一些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在他的细心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三系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但当时我们实验室的面积有限,每个实验都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当时上实验课时,实验原理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讲解,我们实验室的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实验。为了保证实验能正常进行,在每次实验课前我们均要调试所有的实验设备,任课教师也常常和我们一起参加调试工作,还要准备两套备用设备,一旦在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故障就替换下来。每当这时王甫老师总是能够很快就将替换下来的设备修好,他在仪器修理方面的水平很高,我经常见到本系其他教研室或外系的教师向他请教仪器修理方面的问题。

在刚到308教研室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与留校的其他同学交流工作体会,我感到被分配到这个单位是十分幸运的,教师们都十分敬业,而且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由于我在北航读的是专科,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方面均比较薄弱,我一来单位实验室主任宋子善老师就给我安排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不但安排我去听孙虎章、沈程智两位老师给三系本科生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还要求我去北航数学师资班听相关的数学课程。宋老师要求我必须参加这些课程的考试,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若没有成绩我怎么知道你是去听课,而不是到别处去玩了呢?当然我是不会到别处去玩的,我十分珍惜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由于我还要工作,所以用了两年时间,跟班学完了三系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和北航数学师资班的“计算数学”、“概率论”两门课程,全部参加了上述课程的考试,并将成绩向宋老师汇报。另外,我还自学了复变函数,当时三系有一个资料室,我发现里面有不少书对我很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本翻译前苏联的教科书《复变函数与运算微积初步》,对我自学复变函数很有帮助,但由于资料室的图书不能外借,我就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去那里看书,可以说我就是在那个资料室自学完了复变函数。

当时我们许多留在北航工作的同学都有想考研究生的想法,但有些同学不愿透露这个想法,怕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会认为自己不安心工作,但我却向领导谈了将来想考研究生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赞成和鼓励,单位的同事也给我不少帮助,在我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过程中,曾向陆桂芳、赵平和马晓燕老师请教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于1984年考取了北航三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孟宪仲老师给我确定的论文题目是逆乃奎斯特方法在飞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由于我没有学习过飞行控制方面的课程,孟老师要求我不但要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还要去跟班学习三系本科生的“飞行控制系统”课程。最后在孟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论文工作,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我刚到308教研室时,教研室的教学副主任张洪钺老师不在国内,他正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几个月后有一天我正在实验室里拖地,进来了一位中年老师,他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问我是否就是新来的实验员,我点头说我就是,他随后做了自我介绍,我才知道他就是张洪钺老师,我感觉到他很随和,一点架子也没有。我现在还记得张老师当时曾对我说:我们以后就在一起工作了,咱们互相帮助吧。我当时就想我一个刚来的年轻人什么都不懂,能帮您什么忙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时张老师在系里给硕士研究生讲“系统辨识”课程,我读硕士研究生时也选修了这门课,张老师讲课非常认真,讲解十分清楚,板书也很整齐。张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系统辨识的实验,他亲自调试实验设备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上张老师的课,我感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有很大提高。后来在1977年我又开始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研究生,当时他给我布置的题目是关于分散化滤波方法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但我以前没有学过导航方面的课程,我也了解到当时有些与我情况相似的学生的做法,即找一本有关导航的教科书看一下,简单了解一些原理,再拿一个现成的模型用一下。这样虽然也能完成论文的工作,但对导航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不会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张老师要求我从基础开始学习,于是我便先后去跟班学习了给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导航方面的课程。现在看来张老师当时的安排十分正确,不但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工作和取得博士学位,还对我后来开展科研工作和指导硕士研究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我的本科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张老师非常勤奋,几乎每天都到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他始终与研究生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与他进行讨论。对学生写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本学位论文,他都是非常细致地进行批改,张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他的学生,至今我还珍藏着张老师给我批改过的论文初稿。

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当时308教研室的一项主要工作,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的质量,每位教师在担任主讲之前,均要经过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实验和讲习题课等教学辅助环节。教研室给本科生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和给研究生开设的“线性系统”等课程均得到学生的好评。我几乎听过该教研室所有老师讲的课程,除上面提到的几位老师外,还先后听过程鹏、王纪文、汪声远、祁慧珍、于凤仙、陆桂芳、申功璋和赵平老师讲的课,这些课中既有研究生的课程,又有本科生的课程,既有实验课,也有习题课,听这些老师讲课的收获颇丰。记得我自己第一次上讲台给学生讲的是习题课,当时的主讲教师是于凤仙老师,我担任助教,课前我根据于老师布置的内容,认真准备了讲稿,并请于老师审阅,孙虎章老师去听了我的讲课,课后孙老师对我的讲课作了细致的点评,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我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向程鹏、于凤仙、祁慧珍、汪声远等老师请教,他们传授的经验对提高我的讲课水平帮助很大。

1985年,学校对三系的各个教研室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当时的302教研室、305教研室和308教研室合并,组成了301教研室。现在原308教研室的大多数教师均已退休,除少数调离北航和出国的教师外,只有我一人还留在北航自动化学院工作。回忆往事,我深深地感到原308教研室是一个很好的集体,同事之间互敬互助,十分和谐。

今年是自动化学院成立60周年,院系领导约我为60周年院庆写一点东西,我就写了上述内容,写作水平有限,但都是我个人真实地感受。最后衷心感谢原308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和培育,并在此表达我对张洪钺、孟宪仲、宋子善、王甫和乔军5位老师的深切怀念。

 

20149月)

关闭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