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友天地 · 我和自动... · 正文

我和自动化学院的故事

点滴记忆,终生教诲——张平

2014-10-24  

原自动控制系系主任  张平

        自动化学院已经进入第60个年头了。作为在这里工作了38年的老教师,看到今天学院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式,不禁回忆起老一辈的老师们,他们有的早已远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无法忘却。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读大学本科时,高为炳老师给我们上理论力学课。那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不多,都是教授上课,很幸福的。高老师的板书很漂亮,小方块字清晰隽秀,连图带字一节课从左到右写完一黑板,就下课了,所有重要的内容都在这一黑板上;讲课也是简洁明了,我记得是“静力学就是合力为零,各方向都不动”、“动力学就是合力方向有加速度”,等等,把复杂的力学理论解释得玲珑剔透,简单易懂。当时有一批课讲得很漂亮的老师,孙虎章老师的自控原理、钱振雄老师的电源、张存颖老师的电工等等,都是以科学严谨、知识丰富、讲课认真和学生拥戴而出名的。期间军训的时候,到河北28军练习射击,当时文传源先生已经50多岁了,每天都与我们一起趴着连瞄准,都是我给他看瞄准线。老先生一趴就是一、两个小时,其认真程度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大学教师的魅力和敬业精神。

        76年大学毕业时,我留在了305专业,虽然本科学的是304电机电器专业,但我一直对飞控很感兴趣。正好文先生带人要研制我国的第一台飞行模拟器,使我第一次接触了飞行控制和飞行模拟器。那时文先生是飞行模拟器的总师,组建了模拟器研究室,我去听课,文先生课间还专门过来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认真参加研制工作,到今天我还记得老先生当时笑眯眯的表情。

        念研究生时与老师们有了更深入的接触。由于是文革后的第一批考试入学的研究生,我们是一人一个导师,每个导师基本上也仅有一个学生,好幸福啊!张明廉老师的飞控、五系金长江老师的飞行力学等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对专业的精准论述、了如指掌,对基本概念的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我着迷,使我对飞控专业建立了深厚的兴趣和基本的信念。张明廉老师说,当年作为飞控系统的研究人员,第一次在战斗机上飞自动驾驶仪,他上飞机与驾驶员一起飞,跟驾驶员说“没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一起摔下去”,多么豪爽!作为指导老师,冯毓江老师对我和陆精保作的研究题目,每每进行详细指导,对研究方案和技术途径进行认真论证,事无巨细加以关照,为我们做出了导师的榜样。我深刻体会到,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除了专业上的指导与被指导,更多的是享受到父辈一样的关怀和关爱,令我感动。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时候真的有所领悟了。

        八十年代初期,我毕业了,继续在305当老师。那时候305的老师们个个都在努力钻研和开展飞控新技术研究。记得有一次开教研室会,讨论当时很流行的主动控制技术,很多老师很兴奋,大家议论着具体的细节。我问了一句什么是主动控制,当时大家七嘴八舌进行解释,印象最深的是有老师解释说“就是飞机可以横着飞了”!很生动的概括了直接力控制的特征,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强烈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主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技术在很多战斗机、民用飞机上应用,老一辈科学家对新技术的兴奋、敏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将飞控事业作为自己的终生研究事业的专业人生观仍然深深感动着我,无法忘怀。

        特别感谢高金源老师,大概在90年代初期,就把自己开的“计算机控制”课程交给我来上。通常,课程是教师的饭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讲授的课程,除非退休,一般不会给别人上的。高老师在论证了很多国外大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和大学教材的基础上,开出了这门课程。为了培养年轻教师,他把自己准备了很久的课程交给我来上,自己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著教学例题、习题、考题和教材等,为这门课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这门课程终于获得了北京市精品课称号。而那时候高老师已经退休了,他的巨大贡献使我们授课教师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也给我们开创了培养年轻教师的先河,直到今天我们这门课程都具有向年轻人开放的传统。

        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之后,国家对军工科技的投资大大加强了,科研事业日新月异,项目越做越大,很多老师都成为了领军人物。宋子善老师已经70 高龄了,还到沈阳仿真验证现场做总指挥,晕倒在现场,当晚被送回北京。我们去医院看他,老先生当时精神还好,护士们传说着“这老头真怪,都这样了还大谈特谈什么军工导弹”。他们在谈笑,我却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痛惜。王行仁老师也是仿真现场的总指挥,录音显示现场人声鼎沸,王老师喊得声音都嘶哑了。金长江老师把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投入到了“飞行控制—德,鲁道夫.布罗克豪斯”这本书的翻译,重病期间还在仔细校对翻译稿,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国内飞控领域主要的参考书。国防重点实验室在建期间,陈宗基、申功璋老师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事事操心,严格把关,使得实验室得以成功验收。今年本来陈宗基老师都退休了,为了实验室的拓展提高申请,不分日夜,随时到场,开会或修改申请书,比我们都辛苦多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令人对这些老科学家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折服。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自动化学院已经是人才辈出,欣欣向荣。回忆起老先生们生活的年代,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教书育人是他们终生的追求。他们的人生事迹,使我们感动,令我们尊敬,他们以自己的完美人生给我们以深情的教诲,鼓励我们前行,我们应当继续他们的道路,义无反顾。

 

 

20147月)

下一条:感恩之情——赵凤桐

关闭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