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中心编辑 爱平
今年29岁的王养柱,是无人机所导航飞控室的主任。他16岁报送我校自动控制专业,本科之后又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几年在无人机所致力于型号研制,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2000年,在他博士论文即将完成前,由于研制工作的需要,王养柱毅然中断博士论文的撰写,来到无人机所参加无人机的新型号研制,并担任了导航飞控室的主任,那一年,他仅26岁。刚担任室主任的时候,这个室除了王养柱只有一个在职工作人员。挑起这个重担后,王养柱一方面要进行型号研制工作,一方面要组建队伍,工作非常繁忙。经过他们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这个研究室已经有14名同志,并且都是非常有朝气的年轻人。
在王养柱和这些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型号正式启动后4个多月就完成了调查研究和方案论证,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了由多名专家主持的评审,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就这样,王养柱的毕业论文推迟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他没有丝毫的后悔,2001年3月,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自动化学院的优秀博士论文。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王养柱的大部分时间在西安的一个研究院所度过,这个研究所离他父母家只有三四十里的路程,可是他却很少回家。去年冬天,他的父亲病重,王养柱也一直坚守工作岗位,直到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匆匆回家看望生病的父亲。在无人机所,大家都知道王养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伙子。无人机所的领导说,王养柱聪明、业务好、管理能力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室领导班子带领下,导航飞控室凝聚力强,形成了乐观向上的风气。所里的同事说,王养柱非常具有亲和力,人品好,不仅尊重专家教授,也能和所里的普通工作人员、工人打成一片。
工作两年多来,王养柱撰写完成各种技术资料、文档上千页,通过各种专家评审会9次,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两篇。许多时候,由于型号研制工作的特殊性,他的成果、文章绝大多数不能发表,不能申请各类奖项,只能甘当无名英雄,可是,王养柱无怨无悔,他早已把这些置之度外,只想在型号研制中谱写一曲动听的青春之歌……
(摘自《北航校友通讯》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