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飞厂张吉凤高级工程师
特约记者王文奇
座落在黄浦江畔的上海飞机制造厂,至今已经从几百人的小飞机修理厂发展到7000人的大型客机的制造厂。几十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MD82客机已经从这里飞出,上千套大型客机的零部件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向美国。上飞厂已经成为上海航空工业的基地。二十多年来,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大型客机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业绩、先进人物。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生张吉凤同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这位原北航5231班学生,1970年北航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当年还是年轻的姑娘,如今已经年过半百了,已经成为上飞厂的优秀技术骨干,工装设计师,高级工程师,上飞厂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
1970年,张吉凤同志从北航毕业,分配到上海求新造船厂工作,一年后,我国自行设计运十大型客机在上海研制,航空归队,张吉凤调到上海飞机制造厂工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从事飞机工业装备的设计,从事飞机地面设备、试验设备,以及非标设备的设计工作。她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奋斗在技术工作的最前线。她喜欢她的工作,她的专业,她的事业,即使在商海如潮的年代,在个人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这块航空工业的土地上。她工作勤奋,默默无闻,不计报酬,她如今虽无一官半职,一身清贫,但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荣誉为她接踵而来:先进
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女强人、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二等功获得者、上海巾帼奖候选人等等。
张吉凤同志参加了运十飞机的研制,中美麦道MD82、MD83飞机合作生产。直至现在MD90-30大型干线机研制,美国波音737平尾制造等项目。造飞机就是造工装,没有工装就没有飞机,工装包括装配型架、模具、夹具、地面设备、试验设备等工艺装备。张吉凤从事工装设计二十多年,她为飞机工装设计图纸不计其数,编制文件上百,设计飞机试验设备、地面设备、非标设备几百余块,攻克工艺难关几十个。为运十飞机,MD82飞机飞上蓝天呕心沥血,作出很大贡献。
在MD82飞机研制中,有一个关键大型试验设备、飞机整机气密强度试验设备、系统复杂,制造困难。中美合同谈判时,落实为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制造,但后来,美方要价四十几万美元,这笔昂贵的费用,使工厂陷入困境。后工厂提出为节约这笔开支和赶上飞机进度,决定由工厂组织人自行设计制造。这个困难的任务落实到张吉凤的肩上。她不怕困难,翻尽有关资料,当时冒着酷暑走遍上海有关单位,落实元器件,在设计上,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终于完成了飞机试验工作,而且为工厂节约了大量外汇,受到了厂领导和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在工厂研制MD82飞机平尾部件的工作中,需要一个精加工台,完成平尾外件段与中央段对接面的精加工。这个关键设备加工精度高。购买国外设备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国内也找不到标准设备来代替。又是张吉凤主动承担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她走遍国内,作了大量调研论证工作,一次次提出设计方案,一次次克服难点,终于完成了设计,成功制造出精加工台,性能及加工精度完全符合工程要求,受到到家一致好评。二十多年来,张吉凤同志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运用到技术工作实践中去,为上海航空工业,为我国大型客机生产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她注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曾先后二次去美国飞机公司培训和工作,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
张吉凤同志的工作特点是一贯认真、负责,设计图纸仔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她设计图纸质量之高,为大家所共认。工人们称赞她设计的图纸好,多次评为工厂质量标兵。
鉴于张吉凤同志为上飞厂和上海航空工业的腾飞所作出的贡献,她先后获得厂、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5次,厂、公司三八红旗手3次,厂质量标兵3次,获厂科技成果最高奖3次,获厂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总公司荣立三等功,厂推荐她为上海市巾帼奖候选人。在同等学历中,她最早评为高级工程师。现为上飞厂高级职称评委委员。
荣誉来自张吉凤的勤奋,奉献。她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培养,也无愧于北航毕业生的光荣称号,我们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上飞厂、为上海航空工业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
(摘自《北航校友通讯》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