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上午,我们走访了自动化学院的王行仁教授。老教授是导航﹑制导与控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在系统仿真﹑飞行器稳定与控制﹑计算机实时控制等工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组织指挥完成多项大型工程型号研制,系统解决了工程实践中一系列关键技术,是我国仿真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
王教授是江苏常州人,年过八旬却依旧精神矍铄。他身形瘦削,端坐在沙发上,全身透着一股学者的气派。自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研究生毕业,王老就历任北航讲师、副教授、教授,更用六十载的科研创新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197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国发[1975] 86号文,要北航研制歼击机飞行模拟机,这在技术设备落后当时是我国航空领域的一个全新挑战。而王教授担任副组长与众多科研人员迎难而上。晚上去工作,住在木板棚里,看资料,专注科研不间断。当被问到对当时环境的感受如何,王老只是满足地评价“还可以,大家都一样”,言语中没有一丝抱怨,当时的科研工作者们都是这样倾力付出却所求甚少。大家努力也终于等来了拨云见日的一天,我国首台歼击机模拟机1994年12月24日通过军用单位鉴定验收,正式交付空军使用,并在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王行仁教授等还主持成功研制了综合防空多武器平台仿真示范系统,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仿真科技教师队伍。在王老这一代前辈们的博学探索中,自动化学院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的光荣记录,谱写了中国航空航天自动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彩篇章。
当询问到王教授的个人事迹和荣誉时,他说早已淡忘了这些。可是对于学院的结构和发展历程,他却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从建系时的四个方向——仪表自动系、电机电气、特种设备和仪表工艺,到如今的八个分类,他为我们详细讲解,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期许:
一、找准方向,注重飞机控制和发动机控制方面的研究,适应部件的需要来开展科研。坚持学院创建时的宗旨,科学和创新规划前景,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提到现行的导师制,王老师表示些许赞同,但是强调我们一定要确定好学科方向,形成学科框架体系,掌握未来发展大局。
二、人才、团队是发展关键,要团结全院教师、学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队伍。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断发展自我、不断突破自我,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克服难关。逐步使自动化学院具有国内一流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一流的学术影响。
三、实验是一切创新突破的来源,也是搞科研的基础。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带动交叉学科发展,对于本科生而言规范化操作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着重把握实验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寻找结论和创新点。
作为自动控制系的创始人之一,王行仁教授可谓见证了自动化学院60年的风雨成长。六十年的辛勤探索换来今日的成就,也赢得了后辈们对他的崇敬与感激。
(根据采访整理,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