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栏 · 院友天地 · 院友风采 · 正文

院友风采

黄俊钦老师采访录

2014-10-24  

黄俊钦老师,1948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是林士谔先生的学生和助教。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生涯时,他告诉我们编辑部的记者们这还要追溯到他当年在清华做助教的时候。“当时的清华大学有一个航空仪表方面的实验室,我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主要负责写实验报告,改实验报告,并且还要带头做实验。那时的实验做的都是飞行仪表,我负责实验,胡炳老师负责找必需的设备。因为胡老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我也就把他当成我的老师了!航空仪表课是必修课,当时我们的教材是英文加中文,要学习仪表方面的一些专业术语。航空仪表课开设了十个实验课,还有一个主讲液压自动驾驶仪,因为液压自动驾驶仪太复杂了。”

谈到年轻时在北航的生活的工作,黄老师显得格外激动,他至今仍为当年的那种团结一致、不畏困苦,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而感慨。“那时候北航刚成立,就四个系。我在1系,给另外几个系的学生讲飞机设备课。那时候全校都讲航空概念,我主讲飞机设备。这门课共有四个老师上课,教材我们四个人合编,四个人分工合作。54年飞机设备系成立了,而我的专业课到58年才开始。当时搞无人机,我是检验组组长。检验组组长管理学生哪一个课题做好,我去验收,检验组检验通过了,才可以拿去实验。自动驾驶仪当时我们实验室也有一套,是苏联进口的。我们是搞传感器,无线电组搞信号,在实验室搞好的东西,到飞机上就得去实验。你要到飞机上安装设备,都得经过我们检验组的通过。飞机驾驶员对我们老师都很了解,实验之前,我们都要原理给技术员讲的很清楚,告诉怎么安全驾驶。大家都很尽力,团队精神很好,互相之间没有什么保留,目标很一致。”

在黄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突击学俄语,给苏联专家做翻译了。黄老师回忆到:“59年的时候,苏联有一批专家到北航,帮北航建一个惯性导航实验室。我们这些老师要和苏联专家打交道,就突击学俄语,15天以后就能自己翻词典看书了。苏联专家对我们的敬业精神感到很不可理解。苏联专家带来了教科书,实验书,还有很多兄弟学校过来听,苏联专家和我商量,导航就在我的课里头。我当时就想,我就没学过俄语,就突击学俄语。头一天专家讲课的稿子给我,晚上我就加班,第二天跟着专家就去翻译。这没办法,外语老师不懂专业,苏联专家不懂汉语,只能由我这个任课老师来‘现学现卖’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幸好这个课时间不长,也就23个小时 。”

之后黄俊钦老师的主要时间都放在了无人机的研制上。“(做完这个就)做新5号,我当时就不知道接不接的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我就被安排新5号的总技术组长,搞无人机。做完了以后就到唐山试飞,没有办法,就是这样子过来的。我到了唐山机场,很有意思,我们当时外场试飞部的书记抓的很紧,当时支部书记经常听我们的试飞报告。那时我们住的大屋,那时候是困难时期,生活很艰苦,但在机场生活水平比大部分人还好点。后来就搞无人驾驶研究室,我就当时做无人驾驶飞机研究室的副主任,幸好我们拿下来了无人驾驶飞机这个任务,当时科研任务都是保密任务,幸好国家有任务,我们拿下了216任务,当时所有师生都投入到了216任务,216一直搞到文革前,文革时候都停课了,72年才开始正式上课了,我才开始教学,指导研究生,编写教材,前面一直在搞项目,我教研究生专业课的学位课,我教误差分析,数学模型,全系的研究生都听,当时没有教材,我就把我的教材出版,85年开始讲动态数学模型,到88年讲随机性处理,后面就是测试处理与动力学。”

人生感悟:大学时代要尽早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大学毕业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学以致用,将目标转化为现实,将所获得的知识付诸实践。

 

 

(根据采访整理,20148月)

下一条:王行仁教授访谈

关闭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